古诗闺怨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王昌龄〔唐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不知 一作:不曾)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译文及注释

闺怨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闺怨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闺怨注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闺怨赏析

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9773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我们的老师诗歌

    我们的老师诗歌1   老师,   您是蜡烛,   闪耀着微弱的烛光,   为我们照亮人生的道路。   老师,   您是园丁,   流下了辛勤的汗珠,   滋润我们这些刚破土而出的幼…

    古诗文 2022年11月4日
    46
  • 天马歌李白拼音版古诗

    “天马歌李白拼音版古诗”由文言文之家整理发布,欢迎阅读。 天马歌李白拼音版古诗 《 天tiān马mǎ歌gē 》 唐táng · …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59
  • 《百家姓.华》文言文的历史来源

    《百家姓.华》文言文的历史来源   历史来源   「华」源出 ;   出自「子」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春秋时期,宋戴公之子考父食邑于华邑 ( 陜西华阴 )…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59
  • 月(杜牧)原文翻译赏析

      月(杜牧)   这是一首宫怨诗。写出皇宫恩宠的多变与短暂,对失宠者寄予深挚的同情。   三十六宫秋夜深,昭阳歌断信沉沉。   唯应独伴陈皇后,照见长门望幸心。    三十六宫秋…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170
  • �����ʷ������ԭ�ļ���������

    ������������̨�㡣���e�������У�Ϊ�������춼ͳ�й١���ʮ�����ʸ�ʫ�̣���Ϊ������֪��Ȼ��������֡�һ�գ����ٿe��…

    古诗文 2022年11月9日
    39
  •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拼音:zhī 部首:丶 部首笔画:1 总笔画:3 笔顺:捺折捺 【详细释义】 zhī ①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

    古诗文 2022年5月14日
    27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