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案例-职业问题终极指向家庭教养1:转嫁焦虑的中国父母

做职业规划时间越长,深入中国的社会问题越深,让我有种深深的无力感。那一个个孩子,他们有多么美好的愿望,他们也希望有所改变,但是他们也有种无力感-归根溯源,这来自家庭和教育,而家庭教养最主要的原因。

几年前在做一个武汉男孩子的案例时,大四在读的他是系里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他说

“王老师,其实大学四年我一点都不快乐。”

“什么让你不快乐呢?”

“小的时候母亲对我期待很高,但高考时我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勉强来到这个一般的大学。”

“这四年也没有让你改观?”

“我完美主义,如果达不到要求,我非常气自己。。。。”

一个和自己过不去的毕业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进入社会。也许他会取得成就,可是他不能感受到快乐。

我当时建议他学习网上课程哈佛大学《幸福学》,本.沙哈老师探讨了关于快乐和积极心理学的话题。

职业规划案例-职业问题终极指向家庭教养1:转嫁焦虑的中国父母

“和爸爸沟通多,还是和妈妈沟通多?”

“虽然妈妈平时很照顾生活,但是和爸爸敞开心扉沟通的更多。我考不上好学校,妈妈觉得非常没有面子,她也一直为此事不开心。”

原来妈妈是完美主义的根源,妈妈是压力的传导者。

最近在读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让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职业规划案例-职业问题终极指向家庭教养1:转嫁焦虑的中国父母

“为什么父母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

-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原来如此!

另外一方面,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要求的:好成绩。这种期待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而孩子取得好成绩多数是为了父母,为父母而活。

我自己身边也有无数例子-在高中,同年级的一个男同学的父亲是我们的数学老师,她母亲是另外一个高中的音乐老师。他私下里和同学说,如果他考试没有考好,他回家爸爸妈妈会好几天不和他说话-这个冷杀伤力给他的伤害有多大,他必须拼命拿好成绩换取父母的“温暖”的脸色。

这些孩子带着这样的伤害进入社会-他们还会按照之前的习惯,拼命取得成就-让父母有面子,但自己从来体会到快乐。而当他们有孩子了,可能会把同样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

当我看到一个年级轻轻的男孩,内心有种深深的绝望-没有什么东西能激起他的兴趣。我也感受到压抑。

这种压抑随着咨询的深入,会越来越多。

在全国的咨询案例中,我觉得北京孩子是相对身心比较健康,父母的期待没有那么高-在北京时,好几位高中客户的父母都来到咨询室,和我们咨询师沟通-希望孩子能发挥自己的个性,更加尊重孩子本身的意愿。而湖北的孩子普遍完美主义,自我要求极高。可能和湖北的文化有关系-父母对孩子普遍具有较高的期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黄冈试卷在全国都有名。

而现在普遍现象:很多小学生,他们的“全陪妈妈”严阵以待,陪孩子参加各种“培优”班,孩子一年四季都没有周末,披星戴月,比成年人还要辛苦。有的孩子被逼成少白头。

这种“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转嫁了父母的压力,但是给了孩子双倍的压力,当他们长大,不但职业有问题,心理也有问题。

职业规划案例-职业问题终极指向家庭教养1:转嫁焦虑的中国父母

可是我们职业规划并不能解决心理问题,而心理咨询在中国的普及率较弱,人们羞于去接受心理咨询-多少人在忍受着心理的折磨,成为抑郁症。

作为职业规划师,对此我们深感不能够做得太多。

看了武志红老师的书籍,让我看到一股力量-为自己的成长解惑,也为客户的问题把脉,让我能引导客户去发现问题,然后他们来解决问题-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量。

职业规划案例-职业问题终极指向家庭教养1:转嫁焦虑的中国父母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978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