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读后感1700字
1. 基因的自私是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找到的生物进化第一动力,这个框架很清晰并且具有跨物种的普适性。本书作者想找另一个动力: 想法,语焉不详,缺乏解释力。对应于标题,想法大致这样:
我们看到的任何物体,都会触发理解的意识波,即该物体不同层次的意义。这种对知识及深层模式(组块,chunking,程序分块。In cognitive psychology, chunking is a process by which individual pieces of information are bound together into a meaningful whole (Neath & Surprenant, 2003). A chunk is defined as a familiar collection of more elementary units that have been inter-associated and stored in memory repeatedly and act as a coherent, integrated group when retrieved (Tulving & Craik, 2000))的不间断的追求,不仅是创新的机制,也是人类意识的特征。基于DNA的“想法”不可能是有意识的,部分原因在于这些信息仅仅表现事物最基本的特性。即使是黑猩猩也努力去了解意义的不同层次,但是人类的意识在这方面蓬勃发展,使我们以独特的方式深入理解并掌控世界。
—基因的想法驱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人类意识的特征就是不断(贪婪地)寻求抽象的组块。
2. 生存和繁衍是进化的目标,今天遗传下来的模式都与此有关。而这些模式都以嵌入元的方式写入了无意识中。所以,重要的决定都是无意识做的。
3. 假设由于命运的捉弄,我失去了所有感觉,要靠药物维系生命,通过管子进食和呼吸。我不能收到任何外界信息,但我可能还能意识清醒地活上好几年。在这期间,我可以在脑海里构思古怪的小说,谱写乐曲,或者构想某些关于政治和哲学的天真的理论。我的内在世界发生了什么很难准确预测,但是我可以创造性地利用与外界失去联系之前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没有任何人造机器能够进行这些无法预测的活动,而我们人类与外界失去联系后还能进行这些活动。
假如一个Al程序l/O关掉,它会干什么?所有冯氏结构的计算都是事件驱动的,没有驱动了Al会停下来吗?人失去知觉后的意识活动由什么驱动
—难道是追求意义的想法?
4.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大部分的决定都具有无意识的倾向,无意识促使我们做出自私的、目光短浅的决定。而且,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以前我们将其归类为性格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其实是种精神疾病,有其基因和神经生理学的根源。
—基因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5. 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是,没有人具备任何自由意志,因为我们仅仅是机器。这种观点推导出的结论是,我们要原谅或者完全接受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任何事情,如同我们要接受任何自然现象一样。这种观点可能不现实,但如果认同这种观点,却能使我们远离愤怒、偏狭与仇恨。
—想起来了,心中无敌人,世上无敌人,需要补充的是: 世上无敌人,人间有坏人。
6. 还是只能把比作生物计算机(冯氏机): 脑干相当于硬件逻辑,边缘系统相当于嵌入式计算,大脑皮层则是存储程序系统。
7. 人类会做一些毁灭性的事情,部分原因是我们大脑中某些意识的成分过于活跃,这些成分富于革新精神,积极地争取达成非理性的无意识目标。同时,意识的分析能力让我们有可能克服这些缺陷,意识能分析选择的后果(尽管很多决定很少有意识参与)。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由意识来控制我们的选择。。
—所谓性格就是脑干和边缘系统中固化好的模式,来自于经进化选择的先天基因遗传(ROM神经回路)和后天习惯的养成(EPROM神经回路)。
8. 注意与意识密切相关。我关注的事情一定是我意识到的事,而在我注意范围之外的事,就算被处理,也是由无意识处理。
· 命题与否命题都成立,则逆命题也成立,逆否命题不用讲。那么,注意=意识?或者二者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 如果注意是数据过滤和数据提炼的机制,意识则是数据加工处理。
· 不完全,注意好像还是数据采集的开关。
9. 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意识的黑洞被职业扒手和魔术师利用,他们通过操纵我们的意识,使我们注意不到他们玩把戏的窍门注,可见注意是数据采集的开关这个看法很有道理。
10. 意识心理学关于意识的产生,有三个理论: 维克托·拉米(Victor Lamme)的“循环过程模型”(recurrent processing model)、斯坦尼斯拉斯·迪昂与让·皮埃尔·尚则(Jean-Pierre Changeux)提出的神经元全局工作空间模型(the 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 model)和朱利欧·托诺尼(Giulio Tononi)提出的“信息整合理论”(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ory)。
最喜欢IIT。在托诺尼看来,意识网络的容量与它能反映的不同类型的信息量以及这些信息能否有效联结直接相关。在一个网络中,节点越多(只要这些节点与其他节点密切相连),信息相互联结的形式就越多,这个网络产生意识的能力就越强。
11. 纵观全书,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注意?似是而非,还是没有说清楚。不过,意识的量化这种西式科学思维值得学习。
12. 关于神经系统重要的数量级: 刺激在神经系统内的传播时间为1/3秒,人类大脑重约1.3公斤、85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可多达7000支树突。
13. 长达110页(110/755)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