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选一》原文、注释和鉴赏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选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此诗写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又题名为《惠崇春江晚景》《书衮仪所藏惠崇图》。惠崇:宋代能诗善画的和尚,尤善画鹅、鸭及风景小品,人称“惠崇小景”。《春江晓景》是他以早春为背景画的春江鸭戏图。原诗二首,今选其一。

(2)蒌蒿:长在春天的一种春菜,花为淡黄色。芦芽:即芦笋,芦苇的嫩芽。它是烹调河豚鱼羹的佐料。

(3)河豚:河海中的一种形状像猪,味道鲜美,但毒性极大的鱼。俗话说:“拼死吃河豚。”上:双关语。一是说,天气暖和,河豚也知春江水暖,逆江而上,露出水面,繁衍生息、进行活动;二是说“上市”,“河豚肉”这道美味佳肴,市面有卖,餐桌上可供了。

【赏析心得】

这是一首题画诗。画已失传,诗却成了传诵名篇。这是因为,诗不是对画景机械地再现,而是对画的景色深化和创造,将画所欲表达又表现不出的意境创造性地点化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题画诗是宋诗中大大发展了的一种创新体裁,苏轼此诗则可说是这类题画诗的代表作。

全诗首先点出了惠崇《春江晓景》所画的六种景象:翠竹、桃花、春水、嬉鸭、蒌蒿和芦芽,让人们大致了解到画的内容和布局。这其中,翠竹之茂盛、桃花之鲜艳,春江波荡漾、鸭戏水之上,蒌蒿密满地、芦芽嫩且短,都是可画可见之景。而诗人所写的则“更上一层楼”,又对画的意境进行了深化,点出了画面表达不了而又更富诗味的意境。这就是“水暖鸭先知”和“河豚欲上时”。“水暖鸭先知”,是由实到虚,作者通过画面畅游于春水之上的鸭群,将它们的感觉表达出来,想象到春天到了,柳条吐芽,鸭子欢游,水暖了。实践出真知,诗向人们揭示了深入实际、参与实践的普遍哲理。“河豚欲上时”,由虚到实。通过水暖和芦芽,作者想象到,河豚已在水中欢动,逆流而上,餐桌上又可供上“河豚肉”这道佳肴了。作者将画中未能画出,潜藏江中的河豚表现出来了。诗画配合,相互补充,达到珠联璧合的境地。而且,诗还可离开画,独成一篇朗朗可诵的好作品。这就好比电影插曲,若干年后,电影内容人们已经淡忘,但其配曲却成经典歌曲,代代相传,长唱不衰。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109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富人之子文言文原文与译文

      富人之子   宋代:苏轼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46
  • 写浙江杭州的诗词大全

    杭州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在春秋时代,先属吴,后属越。秦朝在这里设钱唐县,汉晋时代也有人称之 “武林”。隋文帝杨坚在598年灭了南朝的陈国,把钱唐郡改为杭州,…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121
  • “李时珍,字东壁,父言闻,以医为业”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时珍,字东壁,父言闻,以医为业。年十四,补诸生,三试于乡不售。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规。善医,即以医自居。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立活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

    古诗文 2022年11月23日
    34
  • 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注释】 呵手:呵气暖手。梅妆:梅花妆,古代…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82
  • 《夏夜追凉》

    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75
  • 吴文英《高山流水·素弦一一起秋风》译文及赏析

      《高山流水·素弦一一起秋风》   宋代:吴文英   丁基仲侧室善丝桐赋咏,晓达音吕,备歌舞之妙。   素弦一一起秋风。写柔情、都在春葱。徽外断肠声,霜宵暗落惊鸿。低颦处、翦绿裁…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4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