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吴文英

试灯夜初晴

卷尽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暗尘不起,酥润凌波地。

辇路重来,仿佛灯前事。情如水,小楼熏被,春梦笙歌里。

 

【注释】

试灯:元宵节张灯结彩,正月十四为试灯日。辇路:帝王驾车径行之路。此泛指京城大道。

【鉴赏】

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面对已经经历过的人或事,而且不知昔日是否重现,这是别有滋味的。此词强调上、下阕的过变,从而带给我们一首试灯夜初晴而怀人的作品。周济认为过变“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藕断”即是句断;“丝连”即是情连;“异军突起”即是就造语奇巧,新人耳目而言。

谭献云:“起稍平”(《谭评词辨》)。“卷尽愁云”为首句,它与“暗尘不起”一样,仿佛承受着某种无形的压力,同时似乎也潜藏一层与之相反的涵义,这种“平”的背后显然也就多了一层“不平”之意。“卷尽愁云”之下其实还有愁云多多;“暗尘不起”之下是跃跃欲起的灰尘,而一切又显得那样平静,美人可自在地游春,“凌波地”可尽情地享受着“酥润”。

下阕“辇路”的出现并不现唐突,因为在上阕末已有“凌波地”露出,这也正是体现出了“藕断丝连”,只是这种“丝连”带来的是更多的“仿佛灯前事”。柔情似水,一发不可收拾,独回“小楼熏被”,春梦中“笙歌”依然动听。

词人在上阕中极力压抑自己的感情,并借“素娥临夜新梳洗”来振奋自己的精神,甚至还有“酥润凌波地”的美景。在“辇路重来”处,终于忍不住自己的情感了,面对“灯前事”,心头有说不尽的酸楚,那股压抑着的情感终于有了宣泄之处。谭献云:“‘情如水’三句,足当咳唾珠玉四字”(《谭评词辨》)。上阕中的“愁”和“尘”在此处才被充分卷起和飞扬起来,而飞扬的“尘”又可知那是词人此时的心境。这种心境是凄凉而又痛楚的,结句“春梦笙歌里”与上阕“临夜新梳洗”相对照,或许词人想在捕捉回忆的美感上去弥

补现实中遇到的缺憾。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124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杂诗三首·其二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古诗文 2020年3月21日
    636
  • 《宋史•韩世忠传》文言文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卜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n…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61
  • 感旧四首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大道青楼望不遮,年时系马醉流霞。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下杜城边南北路,上阑门外去来车。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 唤…

    古诗文 2020年3月21日
    672
  • “惠子相梁”“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阅读答案及译文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84
  • 古诗柳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寇准

    作者:寇准 朝代:〔宋代〕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 柳译文 杏花在细细的如青烟的柳丝中若隐若现, 夜晚的露珠轻柔的拂去深绿色柳叶的尘沙。…

    古诗文 2023年2月18日
    20
  • 《荆茅》“楚诸生荆茅,字贡苞,训蒙为业”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荆茅 楚诸生荆茅,字贡苞,训蒙为业。在前明嘉靖间,是邑大旱,赤地数百里,人心惶惶。有司靖尽求雨之法,不得;乃示召能致甘霖者,酬百金。向无此例,所以市里喧传。荆知之,与其妻戏述,云:…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3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