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姜夔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注释】

沔东:沔水之东,指武昌。作者曾在此地居处,并由此地东行。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元日:正月初一。金陵:旧郡名,南宋时名建康府,治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燕燕:作者所恋的歌伎。苏轼《张子野八十五岁尚闻买妾述古今作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莺莺:亦作者所恋的妓女。华胥:指梦。《列子·黄帝》篇载,黄帝曾梦游于华胥之国。冷千山:意谓月光使千山万嶂披上一层寒意。

【鉴赏】

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也是为合肥歌伎而作的一首词。上阕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词人先写女子身形袅娜多姿,体态轻盈似燕,娇声软语婉转动人,好一副可人之态!分明又在梦中相见了。极言词人想念之切,相思之甚!梦中相见的惊喜、梦醒之后的惆怅,尽在言外。“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这几句从对面着笔,以女子的口吻责怪词人:在这样的漫漫长夜,你这个薄情的人又怎知我的情意?春天刚刚来临就已让人相思不迭了!词人不写自己想念对方、饱受相思之苦,却说女子长夜难眠,以彼写己,既说明了词人与这女子情意相投,也表露了词人暗自内疚和自责的歉意。

下阕是词人的内心独白,表不移之心。“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他充满深情地对心上人说:“我天天都在看你的来信,我天天都穿着你亲手为我缝制的衣衫,这就如同你在伴我浪迹天涯!我们何曾分开过?”情真意切,令人动容。四处飘泊、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的他却拥有一份忠贞不渝的爱情!拥有一份刻骨的相思!其中深藏着词人对她痴迷的爱恋以及对自己飘零无定的无奈之情。“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词人喃喃低语道:你独处淮南,守着冷月孤山,无依无靠,没有人呵护没有人相伴哪!这两句最为动情,怜惜之意沛然涌出,从中也可以窥见词人对心上人深深的负疚感以及无能为力的叹息。王国维说:“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人间词话》)。

此词立意新奇,上阕通过梦境来塑造人物形象,女子惹人爱怜的娇态和忠于爱情的性格宛然在目,使人共鸣。下阕借喁喁私语倾吐对心上人的无比爱恋与相思,表现了深情难寄的痛苦。词人对自己的矛盾心情也刻画得很成功:一方面他深深地爱恋着她,不能忘记她,这可从“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中清楚得知;另一方面他又无力与自己深爱的人终生相守,致有“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之痛。这种痛苦,难以言表,惟有自知,但求两心知。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2132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卷三十一 ◎和陶诗七十八首

      【追和陶渊明诗引(子由作。此引因对理解和陶诗大有帮助,故保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度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62
  • 寒菊的翻译赏析

      《赵昌寒菊》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前言】   《赵昌寒菊》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

    古诗文 2022年11月9日
    55
  • 勤政楼西老柳――白居易诗词全集

      勤政楼西老柳   [唐] 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译文】   风中一棵枝干半枯的大树,马上一个多情看树的老人。   开元年间栽…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53
  • “孟子去齐”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

    古诗文 2022年5月18日
    136
  • 玉楼春 郑文焯

            梅花过了仍风雨,著意伤春天不许。西园词酒去年同,别是一番惆怅处。  一枝照水浑无语,…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83
  • 写江苏南京的诗词大全

    南京,中国的古都之一。春秋时属吴,战国属越,后属楚。从越国荡蠡在今 “越台” 处筑越城算起,南京筑城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当年范蠡曾驻守此城,当时又称为范…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10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