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李白诗词全集

  宣城见杜鹃花 / 子规
  唐代: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译文】
  以前在蜀国时曾听过杜鹃凄恻的鸣啼,没想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杜鹃盛开。
  杜鹃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心中思念故乡。
  【注释】
  宣城:今属安徽。
  蜀国:指四川。
  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春季。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赏析】
  此诗感物起兴。前二句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视听并置,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后二句分别承接前二句,一句三顿,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故乡之念。全诗通篇对仗,结构上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尤其是后二句,“一”与“三”三次反复,按理在近体诗中是禁忌的,但诗人却写得神韵天然,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两句是写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两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81535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卷二十四・碑志一

           【李元宾墓铭】   (按:今石刻首题云:“韩愈撰、段季展书。”其后题云:“十一年十二月建立…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73
  •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行 选自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又名《饮马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 ,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

    古诗文 2022年5月17日
    232
  • 东栏梨花翻译赏析

      《东栏梨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古诗词全文如下: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前言】   《东栏梨花》为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65
  • 《三国志·魏书·梁习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国志·魏书 梁习字子虞,陈郡柘人也,为郡纲纪。太祖为司空,辟召为漳长,累转乘氏、海西、下邳令,所在有治名。还为西曹令史,迁为属。并土新附,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时承高干荒乱之余…

    古诗文 2022年7月24日
    267
  • 一箧磨穴砚

    原文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

    古诗文 2022年5月19日
    192
  • 读书要三到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读书要三到   宋代: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8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