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农家乳女啼饥的贫困现实,追问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进而归结到贵族侯门,具有明显的百姓意识。
三树稚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啼饥。
潜销暗铄归何处?万指侯家自不知。
三树稚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啼饥——这两句是诗人在民间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一个普通镜头:门前的几株嫩桑还未抽芽,春天还迟迟未到;而家中刚能扶床还在 吃奶的孩子已到中午尚饿着肚子故而啼哭。两句之间有意蕴上的跳跃,读者可以想像去补充:这当是一家蚕农,桑叶未绿,蚕儿还不知在何处,而灶火已经断炊,这 样的日子要挨到何时?……
潜销暗铄归何处?万指侯家自不知——这两句是由上述目睹的事实引起的追问。潜销暗铄,是指不知不觉中的消耗 亏损;万指侯家,指有无数奴仆的王侯之家。万指,一万个手指,即一千人。古代以手指来计算奴隶人数。这两句的意思是:农家为何那样贫困?他们劳动所得到底 耗损到什么地方去了?那些富豪的王侯之家自然是不会知道的。这两句之间也有跳度,而且说得比较含蓄,实际上,这样一联系,人们都会明白的:万指王侯正是 “潜销暗铄”之主,正是“乳女啼饥”之源。
这首诗的人民性即平民意识是很强烈的,诗人把贫富悬殊的两种现实和农家王侯两个对立的阶级 集中于一起,并以“潜销暗铄”的质问将两者联系起来,含蓄地指出王侯之家的剥削压榨正是农民贫困的根源。这与《诗经》之《硕鼠》一脉相承,比《悯农》的针 对性更加尖锐,同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这种思想意识在封建时代的黑暗王国放射着夺目的异彩,而这对于出身于贵族之家、青年时代就步 入仕途、一直混迹于官场的杜牧来说尤为难能可贵。其思想基础大概与他自幼受儒家民本思想的熏陶并一贯恪守、身体力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