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鲁絜非书》原文及译文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蓓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颊,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子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因平尉迟迥。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注]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开皇九年,晋王广大举伐陈,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及陈平,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颎又逊位,诏曰:“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此则天降良辅,翊赞朕躬,幸无词费也。”其优奖如此。是后右卫将军庞晃及将军卢贲等,前后短颎于上。上怒之,皆被疏黜。因谓颎曰:“独孤公犹镜也,每被磨莹,皎然益明。”未几,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并奏称水旱不调,罪由高颎,请废黜之。二人俱得罪而去,亲礼逾密。上尝从容命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事,颎曰:“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帝大笑,时论嘉其有让。

  (选自《隋史·高颊传》

  [注]高蹈,隐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颖亦不辞灭族辞:回避

  B.任寄益隆 隆:隆重

  C.幸无词费也幸:希望

  D.前后短颎于上短:诋毁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颇有谦让之礼的一组是(3分)

  ①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②上表逊位,让于苏威

  ③顾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 ④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

  ⑤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⑥时论嘉其有让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⑤⑥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颎父亲因曾做独孤信幕僚,被赐独孤氏。高颎小时就聪敏好学,很有气量,乡里的父老乡亲根据他们家柳树的特征,就预测高家将来一定会出现贵人。

  B。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足智多谋,就派邗国公杨惠表达了想要召他到自己府里委以重任的意愿,高颎欣然答应。

  C.尉迟迥起兵进犯,高祖所派将领不敢贸然前进,所派监军又不愿意前去,高颎自荐前往,巧施计策,大败敌军,得到朝廷的嘉奖。

  D.高祖称帝后,多次封赏高颎,对高颎常呼独孤而不称名;还罢黜了一些诋毁高颎的官员,可见皇帝想成就高颎美名的意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颊,委以心膂。(5分)

  (2)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5分)

  参考答案

  4.(3分)B(隆,高,深)

  5.(3分)C

  6.(3分)D(“可见”一句与前面的内容没有因果关系)

  7.(10分)

  (1)(5分)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疏远,高祖愈加看重高颠,把他作为心腹重臣。

  (“弥”“属意“心膂”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5分)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二十天就被命令起身来朝办公。高颎流着眼泪推辞,但皇帝褒奖的诏书不同意。

  (“忧““视事”“优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译文参考:

  高颎字昭玄,自称是渤海蓓人。父亲高宾,背弃北齐归顺北周,北周大司马独孤信召他做了幕僚,赐他独孤姓氏。高颎少年时聪明敏捷,很有度量胸襟,读了一些史书,特别擅长辞令。当初,在孩童时,家有一棵柳树,有百尺多高,繁茂挺拔如同车盖。乡里的父老说:“这家要出大贵人。”十七岁,周的齐王宇文宪召引他做记室。武帝时,又承袭爵位做了武阳县伯,又被任用为内史上士,不久又升为下大夫。因平定北齐有功,被封为开府。不久随越王宇文盛进攻隰州叛乱的胡人,平定了叛乱。

  高祖主持朝政,早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便想延揽入丞相府。于是派邗国公杨惠传达丞相的意思,高颎领会旨意十分高兴地说:“愿意接受驱使。即使事业不能成功,我也不怕灭族之灾。”于是任丞相府司录。当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疏远,高祖愈加看重高颎,把他作为心腹重臣。尉迟迥起兵叛乱,派遣自己的儿子尉迟惇步骑兵八万,进驻武陟。高祖命令韦孝宽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高祖见诸将没有统一指挥,便命令崔仲方前去监军,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由推辞。那时高颎见郑译、刘昉都没有前往前线的意思,便主动请求出行,很合高祖的心意,于是派遣高颎。高颎接受指令立即出发,派人代为辞别母亲,说忠孝不能两全,便感慨叹息着上了路。到军中,在沁水上架桥,贼军在上游放下点着火的小船,高颎预先制作土狗(水中障碍,前锐后广,前高后低,状如坐狗的土墩)以抵御火船。渡过沁水后烧掉桥与叛军背水一战,大败叛军,于是平定了尉迟迥。军队撤回,出席皇帝内室举办的宴会,皇帝竟撤下御帐赏给他。晋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升任丞相府司马,信任倚托的地位更加提高。

  高祖接受周的禅让,高颎拜受尚书仆射,兼任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皇上常常称他为“独孤”而不叫他的名字。高颎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请苏威接替。皇上想成就他让贤的美名,同意他解除仆射的官职。几天后,皇帝说:“苏威在前朝隐居不肯做官,高颎能推举他。我听说推荐贤能的人受上赏,怎么能让他除去官职呢?”于是命令高颎恢复原位,不久又拜高颎为左卫大将军,原来的官职不变。高颎时常坐在朝堂北边的一棵槐树下办公处理政务,那棵树不在行列之内,主事的要砍掉它,皇帝特别指示不要砍,用它昭告后人。高颎被看重到这种程度。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二十天就被命令起身来朝办公。高颎流着眼泪推辞,但皇帝的命令不允许。

  开皇九年,晋王杨广大举讨伐陈国,任命高颎为元帅长史,三军凡有咨询禀告的事,都由高颎决断。等到陈国被平定,凭借功劳加授上柱国,进封爵位齐国公。高颎又提出让位,皇帝下诏说:“先生见识高远,深谋远虑,这就是上天降下优秀的辅臣,赞助我啊,希望你不要再多说了。”他被褒奖到这种地步。

  这以后右卫将军庞晃和将军卢贲等,先后在皇上面前诋毁高颎。皇上很生气,这些诋毁的人都遭罢黜。皇上借机对高颎说:“独孤先生就像一面镜子,经常被磨擦,却更加明亮。”不久,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一起上奏称风雨不调,发生水灾旱灾,罪过都是因为高颎,请求罢免他。二人都因得罪而被罢黜,皇上与高颎关系更加亲密。皇上曾随意让高颎和贺若弼谈论平定陈国的事,高颎说:“贺若弼先献十个计策,后又于蒋山苦战击败贼军。我只是文臣,怎么敢跟大将军争功呢?”皇帝大笑,当时大家都夸奖高颎有谦让之礼。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3613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宋太宗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46
  • 重阳

    重阳 冷山穆穆荫石斑, 细缕涓涓绕宕湾。 又是重阳登望日, 锦鸿映雪透云环。

    古诗文 2022年9月29日
    53
  • 《睽车志》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睽车志》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刘先生者,河朔人,年六十余,居衡岳紫盖峰下。间出衡山县市,从人乞得钱,则市盐酪①径归,尽则更出。日携一竹篮,中贮大小笔、棕帚、麻…

    古诗文 2022年11月29日
    107
  •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鉴赏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181
  • 舒元舆《录桃源画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录桃源画记 (唐)舒元舆 四明山道士叶沈,囊出古画,画有桃源图。图上有溪,溪名武陵之源。 按《仙记》,分灵洞三十六之一支。其水趣流,势与江河同。有深而绿,浅而白。白者激石,绿者落镜…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40
  • 杜牧《江上雨寄崔碣》阅读答案

    江上雨寄崔碣   杜牧 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 此时怀旧恨,相望意如何? (1)前两联如何描写&ldquo…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3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