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平晚行原文及赏析

  《麻平晚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勃。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戌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注释】

  ①麻平:

  ②怀土:怀恋故土。

  ③戍:防守边疆。

  ④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⑤羁心:亦作羇心,犹旅思,羁旅的愁思。

  【翻译】

  千里羁旅,多时离家,我禁不住回望故土,倦怠了游山玩水的兴致。在山中寻找高高低低的戍道,远远近近可以听到泉水的声音。山涧旁的草色丰富让人眼花,枝丫上的花朵繁多的让人叫不出名字。但是即使在平麻,我的愁思何时才能停止。只有清肃的晚风和青猿凄厉的啼叫。

  【赏析】

  怀土和倦游情这样的词是典型的羁旅思乡的象征。连续三首诗,诗人多次运用百年和千里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交织进行的搭配,使得愁绪不仅仅弥漫在纸页上,更是充斥在整个空间里,并且随着第四维时间的推移更加的浓重。仿佛我们回到了那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看到诗人的衣带正飘动,感觉到诗人的思绪刚刚开始。百年,和千里,又运用的夸张的手法,洪造得了氛围。

  戍道就是为了防守边疆而修的战道。王勃是非常渴望从戎报国的。在《滕王阁》中,他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柳宗元的《小石潭纪》中一段极其别致的描写:“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于是伐竹取道”。然而在此诗中,无论是心中的渴望还是自然的美景都无法吸引诗人,高低错落如何,远近鸣环又如何。作者在这里追对它们作了粗略的带过。

  涧叶繁密到无法细分颜色,山花也无法辨名。照理说,已经是迷花倚石的境界了。然而,即使见到了仙境般的景色,这种景色,现在仅仅作为诗人羁心的反衬了。诗中,一个才分色和一个不辨名,是不着一色,而写尽风流。其妙处类似于希腊神话中,征战十年怨声连连的士兵看到海伦之后,心甘情愿的留学卖命。(呵呵,跑题了)。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只道,我的愁思到哪里才会结束。言下之义就是还乡。独在异乡,那种孤独和凄凉,日暮都会浮现和膨胀。柳宗元的小石潭竟然让他凄神寒骨。所谓的“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竟然变成“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4468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刘义庆《人琴俱亡》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

    古诗文 2022年5月20日
    126
  • 司马光《李愬雪夜入蔡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愬谋袭蔡州。愬每得隆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愬厚待吴秀琳,与之谋取蔡。秀琳曰:“公欲取蔡,非得李祐不可,秀琳无能为也。”祐者,淮西骑…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73
  •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意思及作者出处

    最早出自《临江仙--渔樵问答》: 明代的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章《说秦汉》开场词《临江仙之渔樵问答》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119
  • 春归怨(越调)

    朝代:宋代 作者:周端臣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问春为谁来、为谁去,匆匆太速。流水落花,夕阳芳草,眼恨年年相触。细履名园,间看嘉树,蔼翠阴成簇。争知也被韶华,换却诗人鬓边绿。小花深…

    古诗文 2020年5月27日
    647
  • 《照镜见白发》翻译及赏析

      《照镜见白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注释】   ⑴照镜见白发:照镜子时看到自己白头发多了,…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71
  • 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

      《旅夜书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4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