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怎样合理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

  首先,要明确预习的目标。

  就文言课文的学习来讲,预习阶段理应落实如下几方面内容: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必要的文学常识。比如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在课前预习时,就应大致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了解他对中国田园诗的杰出贡献,顺便复习、拓展一下陶渊明诗文中的名句,像“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

  (2)了解写作背景。尽管这一点不能一概而论,但对于有些课文的学习,则是十分必要的,《桃花源记》即是。

  (3)结合课文注释,基本疏通文意。记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等到课堂上再向老师提问。

  (4)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争取解决“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两个问题。仍以《桃花源记》为例,我们在预习时,应思考:作品描绘的是一片怎样的净土乐土?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既然如此,陶渊明为什么要写这篇作品,后人为什么又乐于阅读呢?

  其次,要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

  不少同学认为语文学习中的预习环节可有可无,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预习,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听课;预习,不知不觉地在锻炼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客观上有助于我们养成自主探究的思维品质。预习,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阅读文言所强调的整体意识指什么?

  文言文跟现代文比较,语言上有不少差异,表现在古今词义的变化、词类的活用、句式的不同等方面。阅读文言所强调的整体意识,是指不拘泥于个别疑难字词的解释求证,能从整体上大致读懂文意。比如,你读的是一段人物传记,你就可着眼于全文主要写了哪些事,表现了传主怎样的性格、志趣。至于有些费解的字词,我们完全可以跳过。

  我们以2008年江苏无锡中考文言阅读《芳容至孝》为例,来说一说文言阅读的整体意识。这是一则课外选段,从文题能看出,该文的主人公叫芳容,选文要表现其“至孝”的一面。通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选文记叙了芳容接受祖父母临终遗命,不远千里,终于找到客死异地的父亲的骸骨,归葬祖墓的经过。这便是通过整体阅读感知的内容。第11题为: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这便要求在整体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加以概括。答题时应注意“哪些”这一关键信息,就是说,你如果只答“至孝”,是不能得全分的。再读原文,你会感受到主人公的意志刚强、坚忍不拔。想想,在重病缠身、卧床不起的艰难处境下,他毅然决然地坚持了下来,确实难能可贵。进一步探究,我们还能看出主人公一言九鼎的品格:既然答应了祖父母,就一定要做到。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4882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

    古诗文 2022年5月21日
    154
  • 描写湖水的古诗

      自古以来,写景古诗多为写景抒情,下面来欣赏描写湖水的古诗吧!欢迎阅读!   描写湖水的古诗   1、惟有门前镜湖水   唐   贺知章   出自《回乡偶书》   2、江湖水之所…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83
  • 语文文言文中“为”字的考点

    语文文言文中“为”字的考点   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XX年高考语文文言文中“为”字的考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小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   【高考语文】动…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64
  • 《百家姓·东》文言文

    《百家姓·东》文言文   《百家姓·东》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1、出自舜有七友东不訾之后为东氏。据《集韵》载,舜帝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七友为:雄陶、方回、续牙、伯阳、…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84
  • 少年治县

    朝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

    古诗文 2020年3月3日
    757
  • 古诗池州翠微亭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岳飞

    作者:岳飞 朝代:〔宋代〕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池州翠微亭译文及注释 池州翠微亭译文 年复一年,我驰骋疆场,战袍上洒满了灰尘;今天特…

    古诗文 2023年2月18日
    4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