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食菱文言文

北人食菱文言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并:连同。

  2.去:去除,去掉。

  3.欲:想要。

  4.坐:因为,由于。

  5.或:有的人。

  6.而:表转折,此指却

  7.曰:说。

  8.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9.北人:北方人。

  10.以:用来。

  1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12.仕:(仕途)在……做官。

  13.啖:吃。

  14.并壳:连同皮壳。

  15.啖:食用,此可指吃。

  16.何:哪里。

  17.识:知道。

  18.答:回答。

  19.护:掩饰。

  20.短:缺点,短处。

  21.席:酒席。

  【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赏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作者简介】

  江盈科,字进之,号绿萝山人。湖南桃源人,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先后历任长洲县令、大理寺正、户部员外郎、卒于四川提学副使任上。是明朝晚期文坛“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诗文理论主张为文应抒发当时代个人的真性情,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极力赞成灵性说。著有作品《雪涛阁集》、《雪涛诗评》、《谐史》等。

  【创作背景】

  无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5291.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曲突徒薪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曲突徒薪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曲突徙薪意思是曲:形做动,弯曲;突:烟囱;徙:迁移;薪:柴火。把烟囱改建成弯,把灶旁柴草搬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曲突徒薪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

    古诗文 2022年12月3日
    63
  •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意思原文翻译-赏析-作者杨万里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译文及注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

    古诗文 2023年2月18日
    80
  • 念奴娇三友同饮翻译

      念奴娇 三友同饮,借赤壁韵 辛弃疾 宋   论心论相,便择术满眼,纷纷何物。踏碎铁鞋三百緉,不在危峰绝壁。龙友相逢,洼樽缓举,议论敲冰雪。何妨人道,圣时同见三杰。   自是不日…

    古诗文 2022年11月11日
    89
  • 咏春笋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古诗文 2020年3月11日
    591
  • 《宋史·陈襄传》“陈襄,少孤,出游乡校”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陈襄,少孤,出游乡校,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时学者沉溺于雕琢之文,所谓知天尽性之说,皆指为迂阔而莫之讲。四人者始相与倡道于海滨,闻者皆笑以惊,守之不为变,卒从而化,谓之&ldq…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153
  •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全词翻译赏析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出自北宋诗人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蝶懒莺慵春过半①。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7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