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文言文教学应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而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要想充分落实新课标的这一精神,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在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把握教材教法、洞悉高考命题趋势等方面下足功夫。

  一、教材现状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是对字、词、句不厌其烦地讲解,课堂气氛肯定会单调枯燥又沉闷。这种沉闷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又挫伤了教师授课的热情。讲台上教师从头讲到尾,非常辛苦,学生却不大领情,师生之间鲜有互动。笔者在与学生课后的交流中,较多学生坦言对文言文毫无兴趣,对他们而言,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如此现状实令人担忧。

  再者,通过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人教版)1~5册的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编排顺序而言,编者的本意是按照年代的顺序,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概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了解,这本无可厚非。但事实上,编者忽略了另一个问题——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应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而完全按照时间顺序编排文言文则难以顾及这一点。其次,就体裁和内容而言,文体很全面,“论”“传”“记”等应有尽有;内容很丰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包,却严肃有余,亲切不足。对于高中生,故事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应该更容易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先秦诸子选读》(选修)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要求都比较高,很难想象学生能够摒除浮躁,用心倾听两千多年前智者的声音。

  在这种两难的尴尬境况之中开展文言文教学,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实属不易。那么文言文教学究竟路在何方呢?有没有比较好的教学策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

  二、应对策略

  1、注重诵读,加强积累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进而在课文注释的帮助下,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达到读熟、读懂、读通的地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能熟读成诵,即使学生暂时不能体会文中之味,随着知识能力的日积月累,终会反复“咀嚼”,慢慢“消化”。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累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及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文有着词约意丰的特点,往往一个词有多种义项,并且义项之间差异较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勤积累,夯实文言基础知识,使他们提高语文素养,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转变观念,强调拓展。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文言文能力时,教师要敢于放手,笔者在讲授《鸿门宴》时,让学生自学文言文知识点,然后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让他们了解课文的内容情节,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课后布置学生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以促进对文意的理解。此举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走近高考,备战高考

  学生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最终还是要面对高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将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与高考文言考查有效链接起来,让学生了解高考试题选材内容、命题特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

  纵观近几年安徽卷文言材料,选文内容多遵循“文以载道”的原则,所选文体有人物传记,也有游记文类的散文,总体来看,选文阅读障碍较少,题型相对固定:第4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第5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第6题考查对文本的鉴赏分析,第7题是文言翻译。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及《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必要的解题技巧,要整体把握文意,以人物传记为例,一般来说,会具备以下层次:首先,简要介绍人物的姓名、字号、籍贯、官职等;其次,选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片断连缀成文;最后,介绍享年,有的还加以评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实词推断技巧,虚词辨析方法以及具体的翻译技巧等,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述种种亦不能尽显文言教学之道,古往今来,教无定法,正如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民族,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文言文的学习和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但是,只要我们牢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振聋发聩的话语“教育,这首先是人学”;秉承于漪老师所提倡的“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引时代活水,浇灌积淀深厚的文言文土壤,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和教学,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6971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马介甫

      《马介甫》为蒲松龄的白话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一篇。 原文   杨万石,大名诸生也[1]。生平有“季常之惧[2]”。妻尹氏,奇悍, 少迕之,辄以鞭挞从…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109
  • 送贺兰上人翻译及赏析

      《送贺兰上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贾岛。其古诗全文如下:   野僧来别我,略坐傍泉沙。   远道擎空钵,深山蹋落花。   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此去非缘事,孤云不定家。  …

    古诗文 2022年11月6日
    63
  • 《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王冕僧寺夜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王冕僧寺夜读,中国古代文人的勤学故事,出自明代“文臣之首”宋濂的《王冕传》,讲述的是元朝的文学家、书画家王冕少年时一心读书求学,终成通儒的故事…

    古诗文 2022年12月3日
    75
  • 【双调】殿前欢(谪仙醉眼何曾开)

             无名氏       &…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101
  • 《折桂令·春情》的赏析

      出自元代诗人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一缕馀香在此⑴,盼千金游子何之⑵。证候来时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

    古诗文 2022年11月12日
    56
  •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5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