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答好文言文阅读

怎样才能答好文言文阅读

  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文言文阅读解题,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凶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格特点;作者对其大加赞赏和推崇。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 浏览选项,题中取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2000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第11题,就解释了省、审、樵、信;12题解释了故、每、因、及;13题解释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如2002年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曲折、结发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解释80%以上是错误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如A项,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们还可以列出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项,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扎头发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就能更准确的解答考题。

  三、 再读材料,据文正义

  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

  四、 审视选项,逐一排除

  运用前面的.三种方法,经过前面的三次反复都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得进入第四步,仔细审视考试题目,充分利用已知信息,逐一排除错误选项。如语文2002年全国卷12题,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A组,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后一句是学生学过的,很容易知道是介词把、拿的意思。前一句的以如果讲成把、拿就讲不通了。两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是不相同的。其余几组是否相同,也要逐一判断,以作检验。B组,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后一句是考生熟悉的,加点的会是恰逢、正遇的意思。用此意思解释前一句的会,也是正确的。C、D两组也可以用学过的后一句去比较、类推前一句,从而得到正确的解释,达到逐一排除的目的。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460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知识点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知识点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

    古诗文 2022年11月19日
    37
  • “赵惠王谓公孙龙曰”阅读答案–2016年中考真题

    赵惠王①谓公孙龙曰:“寡人事②偃③兵十馀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对曰:“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有其实。…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32
  • 《石头城》

    刘 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 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 石头明月雁声中。 唐代诗人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一首《石头城》,是专咏石头城的。刘翰的这首诗,虽然也以石头城为题,吟咏…

    古诗文 2022年9月11日
    77
  •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意思翻译及赏析

    原文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1.2K
  • 中考语文《陈涉世家》文言文知识考点

    中考语文《陈涉世家》文言文知识考点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

    古诗文 2022年11月20日
    32
  •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诗词全集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代: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6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