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五首宋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逢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舟行江上时的哪些情感?(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生动而有层次的写出了诗人舟行江上的复杂情感:“夜如何”写出了诗人的担忧之心,“试卷”刻画了诗人即抱有希望而又有些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欣喜。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风雨夜行,孤舟危机重重,但风雨后仍是青山绿树,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在逆境中的达观态度,虽然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面对现实,坚定信心。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形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折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请联系实际,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道理。(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对比(或者反衬)的手法(1分)。一二句描写了雨后水涨,即使是大船行驶起来也轻快如飞的生活图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1分)。第三句写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1分)。两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突出了因水流大船行顺利的特点(1分)。

2.厚积才能薄发(2分)大的船舰能够在江水中自由飘飞,就是因为与“向来”相比承载它的水流足够充足。(2分)读书做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雄厚的基础,日积月累,才能驾驭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孤鹤思太清
朱熹
孤鹤悲秋晚,凌风绝太清①。
一为栖苑客,空有叫群声。
矢矫千年质②,飘摇万里情。
九皋③无枉路,从遣碧云生。

【注】朱熹:南宋著名思想家。祖籍安徽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①太清:天空。②千年质:古代以鹤为长寿的仙禽,故此称千年质。③九皋:深远的水泽地。

1.简析“空有叫群声”中“空”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孤鹤”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空”字,写出了孤鹤徒然为失群呼鸣,突出了孤鹤孤独凄凉之极。(2分)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字里行间寄寓诗人感伤叹婉的情怀。(2分)
2.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托物言志或象征)的手法,(1分)描写了一只失群的仙鹤,被关入园林之中,虽有漂游万里的雄心,却不能展翅飞翔,(1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束缚,充分施展自己抱负的情怀,以及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种理想的悲哀。(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一、二两句是怎样具体描绘“半亩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的清澈,诗人想说明什么道理?
3.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4.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5.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6.选出对朱熹《观书有感》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因读书有感而写下的说理诗。首句将书比作“方塘”、明“鉴”,新颖巧妙,极便开启后句。
B.次句“徘徊”二字,十分传神,使整个画面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刻画出天光云影,流连忘返,情态毕见。
C.第三句,作者问注入“方塘”的水“渠”,何来这么多清澈的水流,实叹知识之源无穷。
D.“源头活水”四字比喻治学要有丰富的知识源泉,要博览群书,不断储备,源头充实了,水自然源远流长。

参考答案
1.将方塘比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明净。
2.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3.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4.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5.将方塘喻为明镜,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6.C。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544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思及全诗诗意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的下一句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意思山回路转,再也见不到君。雪地上空留着一排马行的蹄痕。 唐 岑参的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nbsp…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57
  • 蒲松齡《地震》原文及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①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②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114
  • 文言文《马啮盗髻》译文及注释

      原文   董熙载应友(15)人延(1),至其(2)家豪饮(3)。自午及(16)薄(12)暮,已酩酊(17)醉矣。友人留其宿(18),熙载曰:“毋庸(4)(不需要),吾尚(19)…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309
  • 苏轼《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其一》注释赏析

    苏轼《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其一》 但有尊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 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萋迷。   【注释】 (1)此诗作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秋,作者约五十…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89
  • 《宿新市徐公店》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时候快乐,天真的背景。这儿…

    古诗文 2022年5月23日
    160
  • 《寄左省杜拾遗》岑参

    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采用曲折隐晦的手法,感慨身世遭遇和发泄对朝廷不满的愤懑之情,名为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含深隐的讽刺之意。   寄左省杜拾遗⑴   联步趋丹陛⑵,分曹限紫微⑶。 …

    古诗文 2022年10月10日
    7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