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的意思:我要上高楼上去躲避忧愁,但是这个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

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①。不成人总要封候②?浮云出处元无定③,得似浮云也自由④。

注释
①归休去:退休、致仕。去,语助词。
②不成:反诘词,难道。
③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
④元:同“原”,得似,真是,宋元问人口语。

参考译文
我要上高楼上去躲避忧愁,但是这个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我经过以前到过的地方,那里的江山面貌都改变了;见到很多的亲戚朋友,他们头发都已经白了,变成老人了。
回到家里不再出来了,回到家里不再出来了。难道人生总是要封侯不成吗?浮云在哪里出现,原来也没有一定的地方,如果能像浮云那么自由地来去,那就最好了。[3]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久经官场生涯的中年以后,眼见国土日益沦陷,投降派仍然一意孤行,朝政日非,因而无限感伤之作。[4]

赏析: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作。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愁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上片写难以排遣的愁苦。这种愁是由于江山易改、亲朋老去所致,寄托的是作者报国无路、知音难诉的悲愤。下片写自己意欲归耕,努力摆脱这种愁苦而不再想功名之事的愿望。“浮云”二句实为自喻,寄托了词人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以“愁”立意。“愁”从何来?为何而“愁”?作者未言。在长久的官场生涯中,作者看透了尔虞我诈的种种现实,看透了官场在富贵生活的表象下掩盖着的种种风波险恶,自己一生追求的、期望凭借马上杀伐恢复中原故土以博取功名富贵的雄心,也在年复一年的官场生涯中消磨殆尽,因而对官场颇产生一种极端厌倦的情绪。在仕宦与归隐的得失之间,作者思之筹之,不得要领,因而愁绪百结,久不能脱。作者最终思考的结果是:作为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是应该有一个自由之身,至于功名富贵,则全为身外之物。基于此,作者认为:过一种闲云野鹤、不受人间礼法管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也不失为一种惬意的选择。[4]
上阕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这两句写作者之愁无处不在:作者本想到高楼去避愁,可是愁还是随着上了高楼,这个愁啊,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随。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宦游数十年,曾经历了多少次江山的变迁。眼中所见,多少亲朋已经白发苍苍。这两句写作者对人生的体会,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说中,寓含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没有颇久的人生阅历,未经一定的官场生涯,是难以体会出这两句的分量的。[4]
下阙连呼两句“归休”,否定世间一切的功名富贵,是作者对官场生涯失望至极的一种极端化的情绪表现。结处以浮云为喻,是为自己鄙弃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作确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不受官场束缚的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种向往。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942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翻译赏析

      《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前言】   《离思五首》是唐代…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46
  •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弃书捐剑

    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弃书捐剑   弃书捐剑   【原文】   项籍①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项梁③怒之④。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42
  • 初中语文文言文习题及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习题及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 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46
  • 《夏日题老将林亭》原文赏析

      百战功成翻爱静, 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 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 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 曾不交锋向塞沙?   这首诗因颔联两句…

    古诗文 2022年11月10日
    51
  • 苏武牧羊的文言文翻译

    苏武牧羊的文言文翻译   苏武牧羊讲是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武牧羊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卫律知武终…

    古诗文 2022年12月3日
    28
  • 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练习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品读《石钟山记》北宋.苏轼 《石钟山记》作者苏轼,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9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