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这两句的诗意:在这绵延十多里的地带里,清幽的暗流在隐隐作声。行人走在下面,如听天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出自李群玉《引水行》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①暗流:引水在竹筒里流动,只能听见它的声音。
②潺湲:水流声。

参考译文
那引水的竹筒像一条寒玉,潺潺的秋水在竹槽里流动。泉水汩汩流出,在藤萝的掩映下,水雾像不绝如缕的清烟般缓缓弥漫开来。在这绵延十多里的地带里,清幽的暗流在隐隐作声。行人走在下面,如听天籁,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简析
    我国古代山区和缺水地区的劳动人民,为了解决饮水和小面积的灌溉用水,就地取材,用竹筒、木槽、石槽等来引导高处或远处的泉水、涧水。七绝《引水行》生动而形象地描写一千多年前的引水工程,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反映了诗人由衷的赞赏和喜爱。前两句是:“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全诗的意思是,泉水从幽岩深洞中被碧玉似的竹筒(寒玉)引出来,洞口弥漫着像烟一样的水雾;引水筒很长,有时渡槽凌空而架,水声潺潺,水从过往行人头上的高处流过去。这首诗小中见大,诗人把悉心地观察融入诗中,以练笔明深情至理,描写生动、细腻,富于清新朴素的美感,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赏析
《引水行》是唐代诗人李群玉的作品。此诗描写竹筒引水所形成的南方山区特有的诗意风光,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竹筒引泉出洞以及所听到的竹筒流泉琤琤清韵的情景,蕴含着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全诗语言清新,形象曼妙,风格明丽,是一曲古代农民改造自然斗争中兴建水利工程的颂歌。
诗里描写的是竹筒引水,多见于南方山区。凿通腔内竹节的长竹筒,节节相连,把泉水从高山洞口引到需要灌溉或饮用的地方,甚至直接通到人家的水缸里,丁冬之声不绝,形成南方山区特有的富于诗意的风光。
一、二两句写竹筒引泉出洞。一条寒玉,是对引水竹筒的生动比喻。李贺曾用“削玉”形容新竹的光洁挺拔(见《昌谷北园新笋》),这里用“寒玉”形容竹筒的碧绿光洁,可谓异曲同工。不说“碧玉”而说“寒玉”,是为了与“秋泉”相应,以突出引水的竹筒给人带来的清然泠然的感受。寒玉秋泉,益见水之清洌,也益见竹之光洁。玉是固体,泉却是流动的,“寒玉走秋泉”,仿佛不可能。但正是这样,才促使读者去寻求其中奥秘。原来这条“寒玉”竟是中空贯通的。泉行筒中,是看不见的,只能自听觉得之。所以“寒玉走秋泉”的比喻本身,就蕴含着诗人发现竹筒引水奥秘的欣喜之情。
“引出深萝洞口烟。”这句是说泉水被竹筒从幽深的泉洞中引出。泉洞外面,常有藤萝一类植物缠绕蔓生;洞口附近,常蒙着一层烟雾似的水汽。“深萝洞口烟”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按通常顺序,应先写深萝泉洞,再写竹筒流泉,这里倒过来写,是由于诗人先发现竹筒流泉,其声淙淙,然后才按迹循踪,发现它来自幽深的岩洞。这样写不但符合观察事物的过程,而且能将最吸引人的新鲜景物先描绘出来,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竹筒引水,一般都是顺着山势,沿着山路,由高而低,蜿蜒而下。诗人的行程和竹筒的走向一样,都是由山上向山下,所以多数情况下都和连绵不断的竹筒相伴而行,故说“十里暗流声不断”。有时山路折入两山峡谷之间,而渡槽则凌空跨越,这就成了“行人头上过潺湲”。诗不是说明文,花费很大气力去说明某一事物,即使再精确,也不见得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这两句诗对竹筒沿山蜿蜒而下的描写是精确的,但它决不单纯是一种客观的不动感情的说明,而是充满诗的情趣的生动描写。关键就在于它写出了山行者和引水竹筒之间亲切的关系。十里山行,竹筒蜿蜒,泉流不断,似是有意与行人相伴。行人在寂寥的深山中赶路,邂逅如此良伴,会平添无限兴味。“十里暗流声不断”,不只是写竹筒流泉,而且写出了诗人在十里山行途中时时侧耳倾听竹筒流泉的琤琤清韵的情景:“行人头上过潺湲”,更生动地抒写了诗人耳闻目接之际那种新奇、喜悦的感受。
竹筒引水,是古代劳动人民巧纱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动事例,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为自然增添了新的景色,新的美。而这种景色本身,又是自然与人工的不露痕迹的和谐结合。它本就富于诗意,富于清新朴素的美感。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这种美的事物,能为文人所发现、欣赏并加以生动表现的却不多。仅此一端,也足以使后人珍视这首《引水行》了。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79616.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重赋·厚地植桑麻》翻译及赏析

      《重赋·厚地植桑麻》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厚地植桑麻,所要济生民。   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身外充征赋,上以奉君亲。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66
  • 《马说》叶问文言文试题和答案

    《马说》叶问文言文试题和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4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62
  •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祖父经,为郡县狱吏,案法平允,务存宽恕。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nbsp…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69
  • 七步诗

    七步诗朝代:两汉作者:曹植原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译文及注…

    古诗文 2016年5月28日
    1.2K
  •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个步骤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个步骤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94
  •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

    三峡文言文知识点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在。自非:如果不是…

    古诗文 2022年11月26日
    5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