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①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②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注:①翳,华盖。褶:骑服。②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领冀州牧                       领:兼任
B.太祖改容谢之                     谢:道歉
C.太祖贵其公亮                   亮:光明
D.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             希:迎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冀方蒸庶暴骨原野               蒸庶:百姓
B.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明公:您
C.而猥袭虞旅之贱服               袭:沿用
D.壮士尚称而厉                   称:名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崔琰宅心仁厚,关心百姓,敢于直谏,多次给上级提出合理的建议,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B.崔琰引经据典,劝说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该以社稷为重,认真思考治理国家的方略。
C.曹操对崔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能够坚守个人操守,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D.崔琰个性刚直,不屈服于权势,虽然受到惩处,仍然刚直不阿,最终因此而丢了性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3分)
(2)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4分)                                                        
(3)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3分) 
8.用“/”给下文断句。(3分)(限划6处)
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参考答案
4. C(应为“诚实”之意。)
5. C(应为“穿”之意。)
6. A( “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错,原文有“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7.(1)翻译:世子(曹丕)频繁外出打猎,(经常)变换衣服和车辆,一心扑在追逐猎物上。(重点词:仍、驱逐,一词1分,大意1分)
(2)翻译:现在国家贫困,(圣主的)恩惠没有遍及(全国百姓),男男女女踮起脚跟(盼望),他们所思念盼望的就是您的大德。(重点词:殄瘁、洽、企,一词1分,大意1分)
(3)翻译: 希望世子您烧毁猎具车辆,丢掉骑服,来堵住大家的埋怨,不要让我从老天爷那时获罪。  (重点词:捐、望,一词1分,大意1分)               

8.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对2处1分,错一个扣1分)

参考译文
崔琰字季圭,清河郡东武城县人,幼年质朴木讷,喜爱剑术、武艺。自从离家之后,四年才回到故乡,以弹琴读书作为消遣。

曹操击败袁绍后,兼任为冀州牧,征召崔琰担任别驾从事,得意地对崔琰说:“昨天统计户籍,冀州有三十万人,所以这倒是个大州啊!”崔琰回答说:“目 前天下分崩,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野。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来慰问百姓的生活状况,解除人民的苦难,却先看到了统计武器 人口,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立刻改变得意之色,向崔琰道歉。这时其他宾客都吓得低头变色。

太祖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文帝照样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 放在追逐猎物上。崔琰上疏规劝说:“您的父亲亲自领兵打仗,上上下下操劳辛苦,您应该 遵循正道,谨慎地端正品行,思考治理国家的最好策略,对内有所鉴戒,对外发扬先贤的节 操,深深思考太子的责任,珍重自身修养。现在却降低身份,穿上管理山泽者的卑贱服饰, 急急地四处奔驰,身临险境,志向仅在于获取野鸡、兔子这样的小娱乐,忘了国家社稷才是 最为重要的,这实在是有识之士所以痛心的地方。希望您烧毁射猎用具,舍弃行猎服装,以消除众人的怨责,不要让老臣得罪上天。”

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担任东西曹掾属徵事。最初给崔琰授职东曹时,曹操下令说:“您有伯夷的清高,史鱼的正直,贪鄙的人会仰慕你的名声而清廉,壮士 会尊敬你的声誉而砥砺意志,这就可以引领时代风气了。因此授官为东曹,可速去上任。”魏国刚建立时,崔琰官拜尚书。当时,还未立太子,临淄侯曹植有才,很 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心中也犹豫不决,就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只有崔琰公开回应说:“听说《春秋》大义,应该立长子为继承人,五官将曹丕仁厚孝顺聪明, 应该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这种意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认为崔琰公正明白非常可贵,赞叹不已,提拔他担任中尉。

崔琰曾推荐巨鹿人杨训,此人虽才干有所不足,却能清正 廉洁监守道义,曹操就立即以礼召请。后来曹操当了魏王,杨训上表盛赞曹操的功勋和德行。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迎合世俗,浮浅虚伪,并说崔琰荐举不当。崔琰就从 杨训处拿了上表的草稿来看,然后写信给杨训说:“我仔细看过你的草稿,内容不错而已。这只是一时的机会罢了,应该会有变动的时机!”崔琰的本意,在于讥讽 那些评论的人喜欢指摘别人,而不推寻情理。却有人说他这封信目空一切,发牢骚说怪话。曹操生气地说:“俗话讲‘生女儿罢了!’‘罢了’并不是好话。‘应该 会有变动的时机’,意思更是失礼。”于是罚崔琰为徒隶,又派人去监视,发现崔琰的言谈表情毫不屈服。曹操就下令说:“崔琰虽然受到责罚,却还与宾客相见, 门庭若市,对宾客也吹胡子瞪眼睛,好像有什么不满怨怒。”于是命令崔琰自杀。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8025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宋之问,字延清,汾州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人。父令文,高宗时为东台详正学士。之问伟仪貌,雄于辩。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70
  • 《宋史·洪遵传》原文和译文

      原文:   洪遵,字景严,皓仲子也。自儿时端重如成人从师业文不以岁时寒暑辍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号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词业夜枕不解衣以父荫补承务郎,与兄适同试博学宏词科,中魁选,赐进…

    古诗文 2022年11月8日
    70
  • 苏辙《墨竹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墨竹赋》是北宋诗人苏辙的一篇赋。该赋通过客人与文与可对话的形式,表现了文与可画工的神似特点。 墨竹赋 苏辙 与可以墨为竹[1],视之良竹也。 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

    古诗文 2022年11月16日
    65
  •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李白诗词全集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唐代: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译文】   大地一片雪白,风…

    古诗文 2022年10月7日
    85
  • 方苞《送冯文子序》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送冯文子序    (清)方苞 往者,长洲韩公为吏部,听事而归,喟然叹。余问曰:“公何叹?”公曰:“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吾叩…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66
  •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语

    中考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语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5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