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复习素材

文言文虚词复习素材

  一、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人,他们)(《出师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捕蛇者说》)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

  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主人处处款之(《于园》)

  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曹刿论战》)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③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5. 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狼》)

  (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如:至之市。《郑人买履》

  二、复习其

  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八则》)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3、其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问、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如: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马说》)

  4、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三、复习而

  (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八则》)

  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 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 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八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敏而好学。(《<论语>八则》)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⑤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四、复习然

  1.然用作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然用作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3.然用作形容词,译作对的.、正确的。如: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4.然用作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五、复习则

  (一)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承接关系。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八则》)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3.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

  ①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②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③至则无可用

  (二)则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复习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9816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荀勖,字公曾,汉司空爽曾孙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荀勖传 荀勖,字公曾,汉司空爽曾孙也。父肸(xī),早亡。勖依于舅氏。岐嶷①夙成,年十余岁能属文。既长,遂博学,达于从政。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迁中书通事郎。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

    古诗文 2022年11月17日
    55
  • 《史记》选段文言文练习题

    《史记》选段文言文练习题   朝鲜王卫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①、朝鲜,为置吏,筑鄣塞。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②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

    古诗文 2022年11月28日
    36
  • 东光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东光乎,苍梧何不乎。苍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

    古诗文 2020年3月5日
    648
  • 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

    朝代:清代 作者:吴翌凤 原文: 感谢您的评分 空园数日无芳信,恻恻残寒犹未定。柳边丝雨燕归迟,花外小楼帘影静。凭栏渐觉春光暝,怅望碧天帆去尽。满隄芳草不成归,斜日画桥烟水冷。

    古诗文 2020年3月7日
    530
  • 描写心情郁闷的古诗词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

    古诗文 2022年11月7日
    83
  • 李煜《菩萨蛮》“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全词翻译赏析

    五代  李煜   《菩萨蛮》 《菩萨蛮》李煜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nbs…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7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