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过吴江有感》阅读答案及简析

过吴江有感
吴伟业①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②。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注:①吴伟业: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四年进士,清顺治十年被迫赴京出仕。②月痕生:月属阴象,因而在古诗词中往往用来比喻外族。
1.请赏析本诗的构思脉络。(5分)
2.诗人康熙七年(1668年)春,从家乡江苏太仓往浙江吴兴,途经吴江,深有感怀。请从“落日”“湖势”“月痕”三个意象中任选两个分析其中深意。(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一:①首联:总写,概括了吴江形势,兼明时代背景。(1分)②颔联、颈联:由暗而明既是写景(1分),又分别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离散(1分)。③尾联:诗又合二而一(1分),归结为故国沦丧,交游零落,身世凄凉,唯有感叹而已的悲凉情怀(1分)。
答案二:①第一层(一、二联):描写过吴江时所见的自然景色。首联:远眺,诗人走在黄昏的吴江道路上,远远望去,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县城一样。颔联:由远而近,写出方塔在湖中仿佛湖势在围绕着方塔移动,桥身很长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牵引而生。(1分)这两联动静相宜,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空明清旷的图画。(1分)②第二层(三、四联):叙事、抒情。颈联:写出吴江在赋税重压、战乱摧残之下的萧条景象。(1分)尾联:写故友离散,浮名累人。(1分)③整首诗由“过吴江”的描写、叙事到“有感”的抒情,既层次分明又互相渗透、密不可分。(1分)
2.①落日:暗示明朝政权已经彻底灭亡。②湖势动:暗示“逃赋”和“避兵”这样的人间风波。③月痕生:隐喻清兵南下之意。④这些意象均暗示出清立明灭的时代背景,表达了诗人故国沦丧的悲凉情怀。
【评分标准:意象深意分析,写出1个得2分,2个得4分;答出“亡国之悲”得2分。】

简析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吴江城外之景及心中的感受。后两联写吴江城内见闻及诗人的感想。抒发了作者身遇乱世的悲凉。这首诗在写景抒情中,巧妙的叙事,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凝练,含蓄。
前半首写“过吴江”,是叙事;后半首写“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叙事。首联“落日”,诗人离吴江还较远;颔联“月痕生”,渐渐接近吴江;颈联“市静”,表明已经上岸;尾联“把酒”,则是住下之后发现“交旧散”,才对“酒”兴“叹”的。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写“有感”,又是续写“过吴江”。同样,前半首的“落日”,“月痕生”,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写“过吴江”,又是预写“有感”。可见,在本诗中,叙事与抒情,“过吴江”与“有感”,已经达到了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9940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以字文言文翻译

    以字文言文翻译   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多重解释,想要了解更多,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以字文言文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字…

    古诗文 2022年11月30日
    72
  •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译文]  东边栏杆有一枝梨花开得雪白,但看得人心中惆怅,人生有几个清明能如此凭栏赏梨花呢?  &n…

    古诗文 2022年11月18日
    86
  • 沈括《活板》阅读答案及翻译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

    古诗文 2022年11月25日
    69
  • 郑谷《静吟》原文、注释和鉴赏

    郑谷《静吟》 骚雅荒凉我自安,月和余雪夜吟寒。 相门相客应相笑,得句胜于得好官。   【注释】 (1)干宁三年(896),凤翔藩镇李茂贞攻掠长安,逼迫昭宗逃往华州,郑谷随…

    古诗文 2022年9月10日
    139
  • 文言文犬负米救主及翻译

    文言文犬负米救主及翻译   犬负米救主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是否有阅读过的呢。文言文犬负米救主及翻译,我们来看看下文。   原文   杨光远之叛青州也,有孙某居围城中,其田庄在青州西。…

    古诗文 2022年12月1日
    287
  • 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魏征又名魏徵,钜鹿郡(河北省)人。都说时势造英雄,在隋唐之间的时间觑隙里成长起来的一群人演绎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人生。以下为您带来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

    古诗文 2022年12月1日
    5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