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

坚守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童年的消逝》读后感3000字:

最近读到的是美国媒介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在书中,尼尔全方位地审视了童年在当代美国文化中四面楚歌的状况,他指出“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成人世界的战争、暴力、混乱正源源不断地入侵到儿童世界,儿童被迫提早成年,童年正在消逝”。

品读着美国作家的作品,我情不自禁地回想着我们的电视文化,试图找寻能够与作者所论不尽相同的地方,但遗憾的是,无论我如何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始终无法找到与之相悖的实例。而且,令人痛心的是我们的电视文化中诸多因素不但与作者所论极为吻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诚如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所言:“中国当今的现实是,不但电视文化,而且印刷文化,两者共同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因而消逝得更为彻底。”然而,他们并未预料到的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童年的消逝无疑又将更为迅速和势不可挡。

“有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现象?”“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这是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最后的呐喊和叩问。是啊,童年正在消逝,尼尔的悲伤正蔓延整个世界,但作为师者的我们除了悲哀之外,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呢?

我想,我们既为人师,就是被赋予了“崇高使命”的人,所以,我们应该成为“坚持记住童年的人”,我们要坚守“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坚守学校这方童年的净土

尼尔说:“学校是所剩的唯一一个承认儿童和成人有重要的不同的社会公共机构。”“无论学校的努力多么微不足道,学校将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坚守学校这方童年的净土,无论是校长、主任还是普通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义不容辞。我们应时刻记住“孩子需要童年”,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文化氛围、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都要关注童年,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我们学校新盖了教学楼,到处焕然一新。有的老师马上提出建议:要严格规范学生在学校中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整个校园才能井井有条。领导采纳了该老师的建议,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便开始了。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果然有了大变化,原来的农村“土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秩序井然、整齐划一的“标准好孩子”。

可不知何时起,大家都发现我们的校园也慢慢变得沉寂了:孩子都不会“跑”了,走路时也都紧闭着嘴巴,不敢说也不敢笑;即便是休息时间,走廊上也经常看不到学生;原来见到自己熟识喜欢的老师,有的孩子远远地就会扬起一脸的灿烂,摇着小手亲切地打着招呼:“嗨!老师好!”现在呢,问好依旧,却再无感情,千篇一律。孩子们俨然成了封闭在教室里的“囚犯”。

还是领导先知先觉,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一番研讨之后,学校决定:把“跑”和“笑”的权利还给学生。于是,大课间,我们的操场上有了激动人心的拔河、跳绳、踢毽子等比赛活动;有了老师和孩子共同参与的“老鹰捉小鸡”“贴膏药”等团体游戏;还有了接力、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每每此时,孩子们的笑声、呐喊声很快便响彻校园,整个操场一下子沸腾起来,欢乐无处不在。

我们应该始终谨记,学校中的孩子正身处童年,他们需要成长,更需要快乐。规范的管理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有选择地多开展一些适合发展儿童天性的活动,让每一个正处童年的孩子都能够体验到童年的快乐,感受到童年的美好,从而记住自己的童年。

还孩子一颗自由的童心

一个孩子若是没了童心,童年便彻底消逝了。寒假过年走亲戚时,我正好读着《童年的消逝》这本书。看到几个孩子们聚在一起,无聊地磕着瓜子,吃着水果,却没什么可聊的话题,我一时心血来潮,便问他们:“孩子们,你们的童年里最开心、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为了鼓励几个孩子踊跃发言,我还以红包作为奖励。

上初四的大外甥说:“我最喜欢的就是玩(手机)游戏。可姥姥家没有网,我喜欢的‘王者荣耀’玩不了,真没意思!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不来呢!”大姐工作忙,经常用手机陪着孩子玩,如今,这电子产品硬生生地侵蚀了孩子的一颗童心。大外甥一脸的沮丧,懊恼、无聊明明白白写在了脸上。

若是换了平时,我或许会劝慰几句,但想到在孩子眼中,这血浓于水的亲情竟不如一款游戏来得重要,我的心中既郁闷又不免感慨。曾几何时,我们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过年的时候,和舅舅、姨妈家的兄弟姐妹们聚在一起玩耍,一起捉迷藏,一起放鞭炮,一起分糖吃……

性格外向的外甥女一向直爽,她告诉我们,跟着爷爷赶海是她最开心的事。外甥女的话题很快引起了我女儿和小外甥的兴趣。他们不断地追问着,外甥女便激情洋溢地讲起了自己赶海的经历。什么地方能抓到小鱼,什么地方能捡到海螺,什么季节的螃蟹肥美,什么样的海星不能吃……

滔滔不绝中,半个小时悄然而过,外甥女却依然讲得眉飞色舞——第一次抓到章鱼的快乐,第一次捉到热带鱼的惊喜,即便是被海胆扎、被螃蟹夹、被牡蛎划破手指的伤痛,在外甥女的眼中,流露出来的也全是快乐和幸福。

没有经历,便没有记忆;没有体验,便没有真情。外甥女神采飞扬的“演讲”不但赢得了红包,而且打动了我们这些“听众”,就连一直在摆弄手机的大外甥也来了兴趣,与之相约暑假一起赶海。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母亲,想到大外甥对网络游戏的热衷,想到女儿三言两语便可道尽的练舞蹈的www.simayi.net快乐,想到小外甥谈及的练书法时的言不由衷,我深刻地意识到:让孩子享受童年是一件多么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爱孩子,不如把童心还给孩子,多陪伴一下孩子,让孩子在亲近自然、贴近生活、感受亲情中自由成长,享受美好。

坚持以人为本的初心

初心不改,方得始终。我们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但是近年来,随着各种制度、考核的细化,身处童年的孩子们更多的是成了教育竞争的手段和牺牲品。为了提高班级教育教学成绩,许多老师们都是煞费苦心,见缝插针。综合实践课被占用,班会课被占用,就连音体美课程也进行了缩减。看着同事们都在紧锣密鼓地备战年考,我的心也随之浮躁起来。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渴望的小脸,我始终说不出那句“这节课上语文”的话。

一次美术课,恰逢美术老师外出学习,我感觉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占用,可谁知刚踏进教室,我就发现孩子们早已准备好了橡皮泥,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座位上。其实他们早已从邻班同学那里得知了美术老师不在的消息,这样做,是孩子们无声的抗议,也是童心对快乐的渴望,而我却无法选择忽视孩子的心声。

那节课,我客串了一次美术老师,带领孩子们做了玫瑰花、百合花、牵牛花,还做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孩子们显得异常开心,不但完成了许多手工作品,而且欣然接受了我的“有偿”代课,当天晚上每人都写了长长的一篇作文——《一次有趣的手工课》。

得益于此,我不再执着于如何想着去占用孩子们的课时,而是经常思考着可以为孩子们开展哪些有益的活动……

年终考试,我班语文成绩遥遥领先,由分班摸底时的第四成功逆袭,成为第一。或许,这只是一次偶然,又或许,这是偶然中的必然。但无论成绩如何,我都始终认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初心。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身处童年的孩子,是即将消失了童年的孩子。

可能尼尔·波兹曼对美国的学校和老师有些失望,因此他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家长。虽然我找不出证据证明,但我始终相信,我们中国的学校和老师愿意也能比家长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孩子拥有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而用心写下这样的一些文字,至少表明,我是那一个愿意竭尽全力坚守童年消逝最后一道防线的人。作者:刘昌乐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127657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堕落的救赎——读《德伯家的苔丝》后感

    你应该感到幸运,你可以陪着我一起堕落。德伯的笑容里带着的是无尽的无奈以及疼惜。世界太复杂,因为太复杂,所以使得有着三个人的世界,就已经痛苦到无法再去有更多的时间去折磨和感受呼吸。 …

    读后感 2022年7月17日
    105
  •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社会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500字: 这本书是美国高效心理学系的一本教科书,由《社会性动物》的作者阿伦森和威尔逊及艾克特共同编写,所以它的副标题是《阿伦森眼中的社会性动物》…

    读后感 2023年2月16日
    32
  •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读后感1000字

    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 ————读丁立梅散文集《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有感 “一个人的存在,到底对谁很重要?这世上,总有一些人会记得你,凡…

    读后感 2022年6月21日
    349
  •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_1300字

    《给孩子的散文》读后感1300字 买了纸版准备送小朋友,在小朋友长到能看以前先留在家里给我妈看。个人觉得,美的文字的熏陶,从初中开始都有点晚了,最好从小学五六年级,早慧的三四年级也…

    读后感 2022年9月6日
    201
  • 《心的重建》读后感_1900字

    《心的重建》读后感1900字 作者露易丝·海,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杰出的心灵导师,著名作家和演讲家。露易丝·海帮助了千千万万人改变了健康状态,提升了生命质量。这位伟大的女性…

    读后感 2022年9月2日
    754
  • 《心经解读》读后感_1400字

    《心经解读》读后感1400字 <竹影拂水,水无痕>月亮,厚藏流照,已几夜不现。星子,依旧挂于高窗,却隐没寒光。几日里,夏日沸腾热燥,京城暑气,如浪而来。而杏树,星光下,…

    读后感 2022年9月6日
    9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