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生吊屈原

文言文

  自屈原沉汨(mì)罗(1)后百有余(2)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3)。过(4)湘水,投书以(5)吊屈原。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6)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廷尉(7)乃(8)言(9)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10)博士。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太史公(11)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12)。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13)不垂涕(14),想见其为人。及(15)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16)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17)。读《鵩(fú)鸟赋》(18),同死生,轻去(19)就(20),又爽然(21)自失矣。

翻译

  自从屈原自沉汨罗江后一百多年,汉代有个姓贾的读书人,担任长沙王的太傅。路过湘水时,写了文章来凭吊屈原。

  姓贾的读书人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凭着能够诵读诗书、撰写文章在郡县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推荐说贾谊年轻有才,通晓诸子百家的书。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的职位。贾谊死的时候三十三岁。

  司马迁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地方,从来没有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然失落了。

注释

  1、汨罗:汨罗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投此江殉节。

  2、余:多。

  3、太傅:古代官名。

  4、过:经过。

  5、以:来。

  6、以:凭借。

  7、廷尉:古代官名。

  8、乃:于是。

  9、言:说。

  10、为:担任。

  11、太史公:这里指《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后世尊称他为史迁、太史公。

  12、志:志向。

  13、未尝:还不曾。

  14、涕:眼泪。

  15、及:等到。

  16、游:游说。

  17、自令若是:让自己选择了这样(跳江自尽)的道路。

  18、《鵩鸟赋》:赋名,贾谊所作。

  19、去:离开,这里指弃官。

  20、就:这里指做官。

  21、爽然:茫然的样子。

阅读答案

  一、句子翻译

  1.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贾生)十八岁时,凭着能够诵读诗书、撰写文章在郡县中闻名。

  2.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把弃官和得官等闲视之,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二、贾谊为什么责怪屈原?(用原文回答)

  答: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69463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古意拼音版李白古诗及翻译

    “古意全文翻译及字词句解释(李白)”由文言文之家整理发布,欢迎阅读。 古意拼音版李白 《 古gǔ意yì 》 唐táng &mid…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107
  • 《晋献公假途灭虢》“晋献公欲伐虢”文言文翻译

    晋献公假途灭虢 【原文】 晋献公欲伐虢①,荀息曰②:“君何不以屈产之乘③、垂棘之璧④而假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

    古诗文 2022年11月24日
    123
  • 描写景的诗词

      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43
  • 梵天寺木塔

      【文言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

    古诗文 2022年9月3日
    72
  • 文言文《人有亡斧者》翻译及道理分析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 注释   人有…

    古诗文 2022年11月21日
    126
  •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朝代:元代   作者:佚名   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宁可少活…

    古诗文 2022年11月5日
    41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