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耳机“偷走”你的听力

  耳朵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中,然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噪声却同时也在慢慢吞噬它们的健康。

  耳朵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中,然而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噪声却同时也在慢慢吞噬它们的健康。

  在上下班路上,我们经常看到戴耳机听音乐看视频的人,这仿佛已经成为现代绝大多数年轻上班族的一大景致,由于在地铁、公车上环境较为嘈杂,为了听清楚耳机里的声音,人们会不自觉地把音量调大,殊不知这样正是造成听力慢慢下降的一个原因——近距离会造成人内耳的毛细胞损坏甚至死亡,久之就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而这样的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

  实际上,噪声性耳聋,以前多出现在工作于噪声环境的职业人群中,如工厂的工人;可近些年,我们身边的人被它缠上的越来越多,尤其出现在一些喜欢用耳机听MP3或者音乐手机年轻人身上,甚至经常打长时电话的人也不能幸免。

  我们的内耳有2万个纤弱的感觉神经细胞,它们使我们能感受到声音的美妙,然而它们又非常脆弱,经不起噪声的长时间“折腾”,一旦受损,我们的听力便会受到影响。我们知道当人耳接受到短暂的强噪音暴露后会出现耳鸣、等现象,如枪声、鞭炮声,可能接触一次便会引起严重听力损害;但其实长期持续的噪音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听力,其危害不亚于强噪音。

  国外有科学研究表明,长时间戴耳机听歌,可导致耳聋提前30年到来。所以如果不想提前进入“耳背”的阶段,喜欢使用耳机的年轻朋友要多加注意,不要让不当的耳机使用成为听力下降的罪魁祸首。

  那么怎样才能科学使用耳机而不会伤害耳朵?

  1.戴耳机掌握“60原则”:经常戴耳机,尤其是内置耳机的人,应掌握60-60-60原则,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保护听力的方法,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要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

  2.选择头戴式耳机:耳机通常被分为头戴式、耳挂式与入耳式三种类型,其中对耳朵损伤最小的是头戴式。相对而言,长期在噪声环境下使用入耳式耳机对听力或许将产生损伤。

  3.尽量不要在嘈杂环境下用耳机听音乐,在地铁、公交车里,为听清楚内容就会不由自主地调高音量。尤其是地铁里,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再戴上耳机紧紧地压在耳朵上,其对听毛细胞的损伤情况可想而知。听音乐时,不要过分追求音质效果,把低频音放得很大;在室内听音乐时应减少佩戴耳机。

  4.经常听音乐的人应留意自己的听力情况,当出现耳鸣、耳发闷、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时,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一旦发现听力下降,应立即就诊。

  总而言之,现代人经常佩戴耳机收听广播、听音乐、看视频等,的确有加强学习、放松身心、陶冶心情的积极作用,但在公共场合又确实不适宜用外置喇叭听音乐,所以耳机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然而它对我们听力造成的损伤也不容忽视。

  注意使用耳机的场合、正确合理使用,音量适当等,对于防止、至关重要,希望每个人都能予以重视、身体力行,特别是爱时尚并喜欢在地铁听音乐、看电影的年轻朋友更应关注自己的听力,杜绝“”的情况发生。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923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26个保持年轻的养生妙招

        细节决定成败,健康亦是如此。要想,就必须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美国番茄网最新载文,刊出营养学家、美食家达尔娅·皮诺博士总结出的“的26个小妙招”。

    健康管理 2017年2月22日
    1.5K
  • 最伤害心脏的10个生活细节!震惊了!

    最伤害心脏的10个生活细节!震惊了! 1.久看电视喝浓茶。​ 泡杯浓茶,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一天,是不少老人的生活状态。《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研究表明,哪怕是身体健康的人,…

    健康管理 2014年4月10日
    1.8K
  • 最新人体一日排毒时间表 不看后悔

      众所周知,毒素对于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很多朋友也在追寻排除体内毒素的方法,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人体一日,下面来了解下吧。

    健康管理 2017年2月9日
    2.9K
  • 你老的那么快 经络都要堵死了

      我们的寿命取决于各个系统的使用寿命,而它们的使用寿命则取决于它们的速度!

    健康管理 2017年2月9日
    1.3K
  • 春食玫瑰疏肝解郁 喝杯玫瑰豆浆

        中医讲究,老中医推荐大家春季养肝不妨吃一点玫瑰,因为玫瑰具有的作用,搭配酸甜的蔓越莓做一杯热腾腾的豆浆,温暖身心又,何乐而不为呢?

    健康管理 2017年2月22日
    2.1K
  • 雾霾来袭 如何选择防霾口罩?

      什么是PM 2.5?   在分析防御手段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敌人”究竟是什么。所谓PM,其实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而2.5代表的是其空气动力学直径为2.5 微米。这些可以长期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可以是固态也可以是液态,形态也千差万别不可能用尺量,于是科学家把在检测仪器中空气动力学表现和直径2.5 微米及以下且密度为1克每立方厘米的颗粒物相同的颗粒称为PM2.5,同理PM10的定义也是这么来的。

    健康管理 2017年2月10日
    1.2K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