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窗: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综合阐述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萨柏描绘了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一一“生涯彩虹图”,形象地展现了生涯发展的时空关系,更好地诠释了生涯的定义。
在生涯彩虹图中,最外的层面代表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又称为“大周期”,包括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里面的各层面代表纵观上下的“生活空间”,由一组角色和职位组成,包括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家长等主要角色。各种角色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一个角色的成功,特别是早期角色的成功,将会为其他角色提供良好的基础;反之,某一个角色的失败,也可能导致另一个角色的失败。舒伯进一步指出,为了某一角色的成功付出太大的代价,也有可能导致其他角色的失败。
彩虹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角色的相互替换、盛衰消长。它除了受到年龄增长和社会对个人发展、任务期待的影响外,往往跟个人在各个角色上所花的时间和感情投入的程度有关。从这个彩虹图的阴影比例中可以看出,成长阶段(O-14岁)最显著的角色是儿童;探索阶段(15-20岁)是学生;建立阶段(30岁左右)是家长和工作者;维持阶段(45岁左右)工作者的角色突然中断,又恢复了学生角色, 同时公民与休闲者的角色逐渐增加,这正如一般所说的“中年危机”的出现,同时暗示这时必须再学习、再调适才有可能处理好职业与家庭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
(3)、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美国职业心理学家施恩(Schein)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的特点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面临的主要心理、生理、家庭问题及其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划分为9个阶段。
(1)成长、幻想、探索阶段。一般0~21岁处于这一职业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申请者。
(2)进入工作世界。16~25岁的人步入该阶段。这一阶段充当的角色是:应聘者、新学员。
(3)基础培训。处于该阶段的年龄段16~25岁。此时主要任务已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
(4)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此阶段的年龄为17~30岁,取得组织新的正式成员资格。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承担责任、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组织约束和机会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配合。
(5)职业中期。处于职业中期的正式成员,年龄一般在25岁以上。主要任务:选定一项专业或进入管理部门;保持技术竞争力,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职业能手;承担较大责任,确定自己的地位;开发个人的长期职业计划。
(6)职业中期危险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是35~45岁者。主要任务为现实的估价自己的进步、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和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
(7)职业后期。从40岁以后直到退休,可说是处于职业后期阶段,此时的职业任务:成为一名良师,学会发挥影响,指导、指挥别人,对他人承担责任;扩大、发展、深化技能,或者提高才干,以担负更大范围、更重大的责任;如果求安稳,就此停滞,则要接受和正视自己影响力和挑战能力的下降。
(8)衰退和离职阶段。一般在40岁之后到退休期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会衰退或离职。此间主要的职业任务一是学会接受权力、责任、地位的下降;二是基于竞争力和进取心下降,要学会接受和发展新的角色;三是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手退休。
(9)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在失去工作或组织角色之后,面临两大问题或任务;一是保持一种认同感,适应角色、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急剧变化;二是保持一种自我价值观,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各种资源角色,对他人进行传帮带。
(4)、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格林豪斯(GreeEIhaus)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职业准备:典型年龄段为0-8岁。主要任务:发展职业想象力,对职业进行评估和选择,接受必需的职业教育。一个人在此阶段所作的职业选择,是最初的选择而不是最后的选择,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个人职业的最初方向。
进入组织:18-25岁为进入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在一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在获取足量信息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一种合适的、较为满意的职业。在这个阶段,个人所获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将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
职业生涯初期:处于此阶段的典型年龄是25-40岁。主要任务是:学习职业技术,提供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职业成功做好准备。
职业生涯中期:40-55岁是职业生涯中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早期职业生涯重新评估,强化或转变自己的职业理想;选定职业,努力工作,有所成就。
职业生涯后期:从55岁直至退休为职业生涯后期。继续保持已有的职业成就,维持自尊,准备引退,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3、其他职业理论
(1)、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
由班都拉(Bandura)创立,强调个人独特的学习经验对其人格与行为的影响。克朗伯兹(bumbolu)将其观念引用到生涯辅导上,用以了解在个人决策历程当中,社会、遗传与个人因素对于决策的影响,并对职业生涯决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2)、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CareerAnchor)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德加•H•施恩(Ed-g.H.Scheirl)教授提出。他认为,职业生涯发展实际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职业锚。
职业锚是指一个人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态度和价值观。“锚”是指抛到水底可以使船停稳的器具,“职业锚”则又有职业稳定、定位等含义。在职业心理学中,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自己确定的中心。职业锚的概念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①自省的动机需要:以实际情境中的自我测试和自我诊断以及他人的反馈为基础。②自省的才干和能力:以个人工作环境中的实际成功为基础。③自省的态度和价值观:以自我与雇佣组织和工作环境的准则和价值观之间的实际碰撞为基础。
知识窗:职业锚自我分析
施恩根据自己对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五种职业锚:
技术型:这类人出于自身个性与爱好考虑,愿意在自己所处的专业技术领域发展。我国过去常将技术拔尖的科技人员提拔到领导岗位,但他们本人并不喜欢这个工作,而是更希望能继续研究自己的专业。
管理型:这类人有强烈的愿望去做管理人员,同时经验也告诉他们自己有能力达到高层领导职位,因此,他们将职业目标定为有相当大职责的管理岗位。
创造型:这类人需要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或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产品或工艺,或是自己的公司,或是能反映个人成就的私人财产。他们认为只有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才能体现自己的才干。
自由独立型:这类人不愿意在组织中发展,而是宁愿做一名咨询人员,或是独立从业,或是与他人合伙开业。
安全型:这类人最关心的是职业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他们为了安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优越的福利与养老制度等付出努力。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这种职业定位。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看看你的职业锚属于哪一种? 首先,拿出一张纸,仔细思考以下问题,并将要点记录在纸上:
1、你在中学、大学时投入最多精力的分别是哪些方面?
2、你毕业后第一个工作是什么,你希望从中获取什么?
3、你开始工作时的长期目标是什么,有无改变,为什么?
4、你后来换过工作没有,为什么?
5、工作中哪些情况下你最喜欢、最不喜欢?
6、你是否回绝过调动或提升,为什么?
根据前面对职业定位的解释,确定你的主导职业定位:是技术型?还是管理型?或者创造型?或是自由独立型?安全型?
结论:我的职业锚(职业定位)为□技术型 □管理型 □创造型 □自由独立型 □安全型。
四、班主任职业生涯的基本内涵
在中小学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重点在于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最基层单位,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而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导师的作用。他又是各学科教师间的协调者,是联结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的整体素质与基本功直接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牵制着下一代素质的程度,影响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现在社会上都比较关注重点校、普通校和薄弱校的差异,认为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太大,其实教师自身的压力也很大。以前我们提倡关注学生,现在更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因为缺少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受局限的。我们国家已经把“师范教育” 改称为“教师教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调教师的作用与地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教师教育的核心,因此,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是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核心。“专业”是个社会学的概念,或称“专门职业”,是指一群人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处理活动,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达到一定深度的表现。“化”按《辞海》解释是“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这里包含了过程和性质的涵义。因此“专业化”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职业技能是指人从事某种职业而必须具备的特长,它包括动作方式、动作系统或智力活动方式。
认识职业生涯规划
•
生涯认知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534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赞 (0)